张择端《金明池争标图》
黄慎《端午钟馗图》
此画作中钟馗正与孩子嬉戏,他的手中以及背景的花瓶中都可以看到菖蒲和艾叶。挂钟馗像,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。每年端午节,在江淮地区,家家都悬钟馗像,用以镇宅驱邪。黄慎,中国清代杰出书画家。号瘿(yǐng)瓢子,别号东海布衣,扬州八怪之一。擅长人物、山水、花鸟,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。
崔护、程宗元《龙舟夺标图 》
《龙舟竞渡图》描绘端午时节南方湖区景象。此图继承了唐代“大小李将军”华美的青绿山水画风,画面整体气韵瑞丽生动,敷彩勾勒工丽细致,具有明代工笔绘画构图布局灵动、画面充满动感、人物细节精致、所描绘的风俗情景生动写实的风格。
吴廷晖《龙舟夺标》
元代大画家吴廷晖这幅《龙舟夺标》生动地展示了在端午节这一民族传统节日中人们赛龙舟的热闹气氛。此图继承了唐代“大小李将军”华美的青绿山水画风,画面整体气韵瑞丽生动,敷彩勾勒工丽细致,具有明代工笔绘画构图布局灵动、画面充满动感、人物细节精致、所描绘的风俗情景生动写实的风格。
王振鹏《龙舟竞渡图》
陆治《端阳即景图》
此图所画即是端午节时陆治亲手所植花木的芳姿。图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衬托,故仅用淡墨干笔渲染造型,复加以苔点,颇显意趣;而萱草、蜀葵、石榴等花叶,均以勾花点叶法重点刻画,勾笔细劲如铁线,而点叶则用笔较拘谨,但温润沉着;野草灌木则直接以没骨画法用色彩点染写出,显得生趣盎然。
任伯年《端午图》
任伯年的《端午图》则素朴清雅,以直立的艾草、菖蒲、蜀葵为主要表现对象,以地面上摆放的枇杷、蒜头为辅。寥寥几笔,韵味十足,似乎可见作者饮黄酒小酌的悠闲场景。端午节吃黄鱼是江浙一带的风俗,任伯年小酌的时候自然忘不了这一点。
罗聘《端午图》
此画所绘均为端午节常见之物,看似漫不经心,实则苦心孤诣。着色鲜丽,艳而不俗。
余樨《端阳景图》
此图既然以“端阳景图”为名,画中的动植物自然与端午风俗有关。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,有香气。端午节这天,人们多在门上悬挂菖蒲、艾叶等,并饮菖蒲酒,以驱邪避毒。此图上方所绘乃两只豆娘,有人误认为是蜻蜓。古代端午节这天,江南一带的妇女有佩戴豆娘头饰的风俗。它是用丝绢等材料做成仙、佛、虫、鱼、百兽之形,或八宝群花之类,固定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支架上,插于妇女发髻上。
郎世宁《午瑞图》
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,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、石榴花和蜀葵花,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,几个粽子散落一旁。图中的粽子、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——端午节而绘制的。宫中档案说此图“端阳节备用”,表明当时宫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、艾蒿的习俗。
齐白石《五日吉祥》
端午节时令画。“五日节”家家挂艾叶菖蒲以僻邪驱瘴。艾叶偏倚右侧,左侧菖蒲又称蒲剑,画中数笔,以花青写之,浓墨勾茎,不失“剑气”。简单几笔便微妙地表现出棕子的棱角转折,浓墨乾笔写出棕绳,旁搭配造型简洁的酒壶、酒杯。
齐白石《端午》
齐白石《端午美味图》
此帧端午图作于1953年,已是白石老人最晚年之作。雄黄酒、咸鸭蛋、粽子、荔枝、樱桃,都是端午节应景之物,白石老人以少胜多,以寥寥几笔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,让人有酒温果鲜之感。此等形象,在前人画作中极其少见,他们代表了与普通人同乐同忧的东西,蕴涵着朴素的思想感情。
齐白石《端午》
一盘红樱桃、两个粽子,巧妙点出作品的主题。凸现出老人节日的欢愉及生活的热情,诗一般隽永感人。最精彩处当属散落盘外的三粒樱桃及右上角的款识,一下子将画面平正的布局激活了。
陈半丁《天中五瑞图》
唐云《端午即景》
“夏月枇杷黄似桔,年年新果第一批。”“杨柳枝枝弱,枇杷对对香。”端午前后,正式江南名果枇杷成熟的季节,画家的笔下除了粽子,当然也少不了又好吃又好看的金枇杷。
程十发《端午即景》
吴昌硕《端阳佳品》
以上就是广州一尚画室小尚老师分享的全部内容,希望大家喜欢。
